萬物唯心造?如果一切皆是能量的舞動,為何我能清晰感知「他人」的存在?

2025-05-31
萬物唯心造

你走在街上,一個陌生人朝你微笑。你立刻感覺到一種溫暖、信任,甚至帶點熟悉。

你會說:「這是真的,我真的感受到那個人存在。」

可如果你讀過「萬物唯心造」、「一切皆是意識的顯現」,又會開始懷疑:這一切是不是只是我腦中發生的事情?那個人真的存在嗎?還是只是我內在投射的一部分?

這問題乍聽像哲學討論,其實非常切身。因為它決定了你怎麼看自己,也怎麼看這個世界,怎麼愛人、信任人、理解衝突與分離。

讓我們從這句話開始拆解:「一切皆是能量的舞動。」

首先,「他人」確實不是固定的物體

從能量角度來看,我們所稱的「他人」不是一個獨立封閉的存在體,而是一種經驗的呈現形式

我們從來不是直接接觸到「某個人」,我們接觸到的是:

  • 某個形象(視覺)
  • 某個聲音(聽覺)
  • 某種氛圍(感覺)
  • 某種內在反應(念頭、情緒、身體感)

也就是說,「他人」這個概念,本身是你這裡的意識系統根據種種感官資料、情緒連結、過去經驗,所綜合組裝而成的。

你以為你在「認識他人」,其實你是在「經驗他人的映現」。

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,你所接觸到的「他人」從未脫離過你自己

萬物唯心造

但「經驗中的他人」是真實的嗎?

這就要回答:什麼叫「真實」?

如果「真實」是指:

  • 可驗證、可重複、客觀獨立,那麼他人是個假設;
  • 但如果「真實」是指:我確實有感受、有連結、有共鳴,那麼他人就非常真實。

你現在坐著、呼吸、感覺到椅子的重量、窗外的聲音,這些也都是意識內發生的現象。但你不會說它們「不真實」。

所以問題不在於「是否外在」,而在於它是否在你的經驗中發生。

在你意識的這場夢裡,「他人」是一種清晰、具體、反覆出現、可互動的能量顯現。因此他們在經驗層面是真實的,甚至是非常重要的「鏡子」與「觸媒」。

「他人」是你的投射,但不是你的幻想

這是很多人會誤解的地方。當我們說「他人是我的投射」,很多人會以為:

  • 「所以他只是我想像出來的?」
  • 「所以他其實不存在?」

不,他人不是你的幻想,他不是虛構角色。但你對他的認知,是根據你的慣性、期待、情緒與信念所形成的。

同一個人,對不同人來說完全不同:

  • A覺得他嚴肅;
  • B覺得他很溫暖;
  • C覺得他假裝親切;

那個人並沒有改變,是「我們內在的濾鏡」在運作。

因此,認出這一點不是要你否定他人的存在,而是幫你謙卑地承認:我看到的,不是全部;我經驗的,只是其中一層。

這讓你開始柔軟,也開始真正願意去「聽見對方是誰」,而不是「確認我認為的他是誰」。

萬物唯心造

如果一切是我自己,那還需要他人嗎?

這是另一個常見問題。當你開始意識到萬物皆由心生,就會有人問:「那我還需要談戀愛嗎?還需要朋友嗎?既然一切都是我,那我跟別人互動幹嘛?」

回答是:正因為一切都是你,所以你才真正能與萬物合一。

不是放棄互動,而是放下對分離的錯覺。

當你抱著這樣的明白去與人相處:

  • 你不再用對錯框架來判斷關係;
  • 你不再因為他人的反應而自我否定或驕傲;
  • 你不再把別人的情緒視為攻擊,而看見那是意識在你面前顯現的另一個面向。

這種相處方式不是疏離,而是更深的親密,更大的自由。

想像你在一個夢裡遇見一位老朋友

你跟他說話、一起走路、討論生命意義,感覺真實得不得了。

但你醒來後,知道這一切是你的意識創造的。你不會說那個朋友「是假的」,你只是知道:他是我意識的一個延伸,一種顯現,一個帶我更認識自己的角色。

同樣的,在「醒著的夢」裡,我們遇見的人、愛的人、讓我們生氣或感動的人,全都是意識這場戲的角色。不是假的,但也不是絕對分離的個體。

萬物唯心造

並不是要你否定「他人」的存在,而是要你明白:

你所經驗的「他人」,從來不是完全獨立於你之外的某個實體,而是你意識場中真實發生的一場能量交會

他人既是你,也是你之外的樣子。

你可以深愛他人,同時知道:你愛的,不只是那個外在形象,而是你與存在自己之間的回音。

BySpiritual

每個人都擁有探索自身深處、連結更高意識的潛力,開啟靈魂深處的覺醒之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