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習慣把一切與「感覺」連結。愉悅、震撼、寧靜、狂喜,甚至是空靈,都還是某種可以「被感知」、「被描述」的狀態。
所以當有人說:「無經驗」的境界,是一種真正的覺醒狀態時,大多數人的腦袋是懷疑的:
「如果我感覺不到,怎麼知道我到了?那樣不是什麼都沒有嗎?」
但「無經驗」不是空白,也不是昏睡、麻木、什麼都不知道。它是一種無法被心智捕捉,卻比任何經驗更實在的存在感。
要理解它,我們得先釐清一個事實:
經驗,是心智的範疇;而「無經驗」,則是你真正存在的那個位置本身。
所有經驗都有一個主角:我
無論你在經驗什麼,那些經驗都有一個共通點——都有一個「我」在感受它。
我在感動、我在痛苦、我在寧靜,我在覺察、我在享受。那個「我」,雖然看不見摸不到,卻像是經驗的核心,萬事萬物圍繞它轉。
但真正的突破點,是當你開始懷疑這個「我」的必要性。
如果沒有這個「我」在感受,那些感覺還會是「我的經驗」嗎?
當這個問題真正浮現,原本所有「經驗」構成的世界,開始鬆動。

「無經驗」不是沒有東西,而是不再抓取任何東西
這裡的關鍵點是:不是沒有東西發生,而是不再有誰在經驗它。
就像:
- 你看著遠山發呆,過了好久,突然驚覺:「剛剛我完全沒有在想事情,也沒有任何內在聲音,但我清清楚楚地在。」
- 或者你在某次深度靜心後,突然感覺時間消失、邊界消失,沒有「你」的對象,也沒有對象的你,只剩下一種無聲的在。
這時你並沒有昏過去,你很清楚自己還「在」,但那個「我正在經驗」的心智結構,完全退場。
這不是失能,而是一種更靠近真相的清明。
為什麼說它是「超越經驗」的體驗?
因為它不是經驗的內容,而是經驗發生的容器。
經驗有開始與結束,有強弱、有快慢;但這個無經驗狀態,不在這些時間尺度裡。
它不給你情緒,也不帶給你任何可描述的特色。它只是靜靜地、永遠地在場。
你不需要努力才能進入它,你只是必須停下來不再找尋。
它不是「下一層境界」,而是你早就站在那裡,只是眼睛還在尋找彩虹,沒看到自己的雙腳。

心智為什麼無法接受這件事?
因為對心智而言,無經驗=失控。
心智的存在靠的是記錄、描述、比較、分類。沒有可抓的經驗,心智就沒有發揮空間。
所以當你靠近「無經驗」狀態時,心智會想辦法拉你回去:
- 「這是什麼狀態?」
- 「我要記下來。」
- 「這對我有什麼幫助?」
這些念頭一旦出現,你就又回到經驗的框架中了。
「無經驗」不是你能用心智進入的地方,它只能被看見、被落入,而非被追求。
那這有什麼意義?
最大的意義,是讓你真正明白:
- 你不需要擁有某種體驗,才能證明你是誰。
- 你不需要達成任何靈性狀態,才能與存在合一。
- 你本來就一直在無經驗中,現在只是慢慢記起來而已。
當你開始品味這個「沒什麼好說,但又最真實」的狀態,
你會發現:
- 不再需要靠特別的感受來維持信心;
- 不再對每次練習結果焦慮;
- 不再被劇情、起伏、覺察的強弱牽著走。
你終於放下了對「證明什麼」的執著,開始安住在這個永遠在場、什麼都不抓的平靜之中。
想像你看著一條靜靜的河流
沒有船,沒有波浪,沒有聲音,也沒有事件。你只是看著,看著,看著。
這時你不會說:「這條河好壯觀!」你只會覺得:「嗯,我在。」
這個「我在」背後,沒有情緒,沒有故事,沒有詮釋。但你知道,那是最深、最穩、最自由的地方。
「無經驗」不是一種可以描述的狀態
而是一種完全的敞開。它不是你的成就,而是你的本質。
你無法抓住它,但你可以回到它。你不需要等待它降臨,而是要停止尋找其他東西。
因為你本來就在這裡,從來沒離開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