週三. 5 月 28th, 2025

既然本自具足,為何還要踏上漫漫修行路?這個千古謎題,今天解開!

2025-05-26
既然本自具足,為何還要踏上漫漫修行路

有一次,一個朋友邊喝咖啡邊問我:「欸,既然你說一切本來就圓滿、早就無缺無損,那我們還修行幹嘛?不是多此一舉嗎?」

我笑了。這問題真的問得好。

其實,這種困惑很自然。甚至可以說,如果你從來沒在某個時刻問過這種問題,你的修行還沒真的開始。

這裡的關鍵,不在於「要不要修行」,而在於:你是用什麼眼光、什麼心情面對「修行」這回事。

讓我們慢慢聊聊。

「一切早已是」是什麼意思?

先簡單講一下。當我們說「一切早已是」,意思是:

  • 本質上,無論你經歷什麼,無論你怎麼評價自己,
  • 你早就是完整的存在,早就是無限、無損、無需補救的自己。

這並不是某種「樂觀思考」或者自我催眠。而是說:從更深的角度,沒有哪一秒鐘,你曾經真的離開過本來的自己。

就像海浪永遠在海裡,無論翻滾得多厲害,它從來沒有真正離開海洋。

既然本自具足,為何還要踏上漫漫修行路

那修行是做什麼的?

如果一切本來就好好的,那修行是幹嘛呢?

答案很簡單又很真實:

修行不是去改變什麼,而是去看清本來如此。

修行,不是說你「還缺什麼要補回來」,而是幫你慢慢地、穩穩地、溫柔地把那些「以為自己不夠好」的錯覺拿開。

不是要努力變成一個「更好的人」;而是醒來,發現——原來你從來沒壞過,也從來沒離開過自己。

踏上漫漫修行路

想像一個小孩迷路了,他以為自己走丟了,害怕、緊張、大哭。但其實,他從頭到尾都還在公園裡,從來沒走出來過。只是,他一時忘了自己身在何處。

修行就是:

  • 不是叫小孩跑更遠;
  • 也不是硬拉他回家;
  • 而是輕輕拍拍他肩膀,跟他說:「小傻瓜,你一直都在這裡,安全得很呢。」

那為什麼還會有「要修行」的感覺?

很簡單,因為我們暫時忘了自己是誰。

忘記以後,會怎樣?

  • 開始覺得自己很小;
  • 開始怕這個,擔心那個;
  • 開始想要改變世界,想要成為更厲害的人;
  • 開始對生命有很多「條件」:我要成功、我要幸福、我要快樂、我要變得更有價值……

這一切焦慮、想要、追尋,都是從「暫時忘記了自己早已是」開始的。

所以修行的出發點,不是錯的。它很自然,就像在夢裡做夢的人,本能地想找到回家的路一樣。

修行,不是要讓你成為更好的誰;修行,是幫助你醒來,發現:「原來我早就在家裡,只是剛剛做了個夢。」

真正的修行長什麼樣?

真正的修行,不是打卡式的練功,也不是苦哈哈地「修煉」什麼。它更像是一種生活裡的溫柔提醒,一種不斷回到自己、回到當下的自然動作。

比如:

  • 當你又焦慮了,提醒自己:「等等,我是不是又忘了,一切其實已經是了?」
  • 當你又在跟自己較勁、評價時,輕輕笑一下:「哈哈,好熟悉的小劇場呀。」
  • 當你感覺卡住、痛苦時,給自己一點空間,不急著解決,而是靜靜地陪伴自己。

這種修行,不是改變你,而是陪你,陪著你看穿一切以為自己不夠好的幻覺。

所以,真正的修行,說白了就是一場溫柔地、一次又一次地回家之旅。

既然本自具足,為何還要踏上漫漫修行路

如果什麼都不做,也可以嗎?

可以啊。

真正的一切,從來就沒規定你必須做什麼才能「及格」。

但問題是,大多數人很難自然地安住在「什麼都不做」的本然中。因為習慣了追逐,習慣了「我要變得更好」,習慣了「這樣不行,那樣才對」。

所以對大部分人來說,適度的修行練習就像是一條緩緩回家的小徑,不是必須,但很貼心,很有用。

修行不是必要的,但它非常友善。

它不是為了成就什麼,而是為了幫你慢慢放下緊握著夢境的手。

小結

所以,總結起來:

  • 一切早已是,沒有哪一秒你曾經失落自己。
  • 修行不是要改變你,不是要讓你成為「更好」的人,而是幫你醒來,看見你本來的樣子。
  • 修行不是責任,不是負擔,而是生命給自己的溫柔禮物。
  • 即使不修行,你也從未離開過真正的家;但修行,讓你更容易更輕鬆地回到這裡,微笑著回來。

最後想送你一句話:

修行不是修煉,不是戰鬥,不是變得更強。修行是回家,是擁抱,是笑著醒來,知道自己從來沒丟失過什麼。

BySpiritual

每個人都擁有探索自身深處、連結更高意識的潛力,開啟靈魂深處的覺醒之門。